從“法官獨唱”到“多元合唱”,中山二院以司法力量賦能基層治理
責任編輯:李玨盈 來源:中山市第二法院 發布日期:2025-06-11
在“中國燈飾之都”中山古鎮,一場關于LED射燈質量的糾紛正悄然化解。古鎮法庭副庭長馬世卿沒有敲響法槌開庭,而是將雙方引入照明電器行業糾紛跨市調解工作室。行業協會的相關手冊清晰界定了產品質量相關細則,參照規則,雙方握手言和。這一幕,正是最高人民法院推動司法力量下沉基層綜治中心后,審判職能向治理末梢延伸的鮮活注腳。
巡回審判:讓法槌在商圈一線“定分止爭”
有著超千億燈飾產業集群的中山古鎮,曾長期面臨燈飾合同糾紛頻發、立案周期冗長的治理痛點。商戶“私了”現象普遍,矛盾激化隱患突出。2024年起,中山市第二人民法院依托古鎮法庭駐地綜治中心,在橫欄、海洲設立“審判巡回點”,將法庭嵌入產業核心區。集行業調解室、微型審判庭、法律咨詢臺于一體的巡回站點,定期在燈飾展廳、商戶門前開展“現場開庭”。法官不僅審案,更聯合監管部門、協會梳理高頻問題,編寫風險提醒和調解指引。
數據顯示,巡回審判機制運行一年來,三分之一的糾紛在訴前得以化解,商圈糾紛發案率同比下降30%,民事案件調解率提升至25%。“現在糾紛不用跑法院,家門口就能解決。”古鎮一商會負責人感慨,司法服務的“零距離”讓商戶更愿選擇法治途徑維權。
駐村法官:從“坐堂問案”到“網格聽診”
“貨沒收到,我憑什么付款?”在古鎮綜治中心調解室,手持報警回執的林先生情緒激動。值班法官許雙陽當即聯系另一方當事人,面對簽收單據等證據,林先生態度逐漸緩和。法官逐項核查送貨單、運輸記錄、驗收流程,最終促成雙方簽署和解協議。這場耗時僅90分鐘的調解,正是法院“法官駐村”機制的日常縮影。
市第二人民法院將84名法官下沉至基層網格,實現“一村一法官”全覆蓋。古鎮法庭設立“法官值班日”,13名法官嵌入13個村(社區)及企業網格,化身“產業法治調解員”。針對轄區3.8萬家企業,法官提供“一事一策”“一企一策”精準服務,平均解紛周期從45天壓縮至15天,40%的糾紛在訴前得到有效化解。某燈飾企業負責人坦言:“法官主動上門做‘法律體檢’,幫我們規避了不少合同風險。”
數字賦能:用 “司法數據” 預警治理痛點
古鎮法庭的LED大屏上,“古鎮司法數據統計指數”實時跳動:今日新增案件98件,合同類糾紛占比62%,某類質量爭議案件觸發黃色預警……這套機制融合案件數據、行業動態、區域治理,被法官稱為“法治體檢表”。當某類案件指數異常,或某村“萬人成訴率”攀升時,法院立即聯動公安、綜治中心開展專項調解與調研。
中山市第二人民法院的類似機制精準預警在其他法庭也有推廣,東鳳法庭通過收案數據和案件實情研判后聯動多部門化解數百起物業糾紛,并推動鎮物業協會成立。司法數據正從“事后統計”變為“事前預警”,為基層治理裝上“智能引擎”。
多元共治:讓規則意識扎根產業土壤
5月20日,古鎮法庭嚴明月法官在橫欄鎮綜治中心公開開庭調解了一起買賣合同糾紛案件并在調解成功后當場開展普法宣講。今年剛入額成為法官的嚴明月在本子上寫道:“矛盾化解不是終點,是規則意識的起點。”作為中山市第二人民法院“法潤民心”宣講工作室成員,這是她首次以法官身份踐行“庭審+普法”雙軌模式。
中山市第二人民法院“法潤民心”宣講工作室作為全市政法系統唯一基層宣講平臺,年均開展普法活動近50場,覆蓋超萬人次。從行業調解室到企業合規講堂,從巡回審判到網格普法,司法力量正與行業協會、基層組織形成“多元合唱”。“基層治理是場大合唱,法院要按中央政法委和最高人民法院的要求主動作為、深度融入基層綜治中心,才能畫出最大同心圓。”市第二法院人民院長洪文的表述,在古鎮燈飾城的治理實踐中得到生動詮釋。
法槌敲響在燈飾城,法官身影穿梭于商鋪,從“坐等糾紛”到“主動上門”,從“法官獨唱”到“多元合唱”,通過一系列緊密銜接、高效務實的工作舉措,法院已與各鎮綜合中心建立了更加緊密合作聯系,為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基層矛盾糾紛化解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這不僅是以法治力量守護產業繁榮的生動實踐,更是中山市第二人民法院在基層治理中釋放的公平正義暖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