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纏訟終定音:千萬工程款糾紛塵埃落定,法官團隊抽絲剝繭守護公平
責任編輯:李玨盈 來源:中山市第二法院 發(fā)布日期:2025-06-11
建設工程合同糾紛案件常因標的額巨大、專業(yè)性強、耗時長而備受矚目。日前,隨著二審法院作出維持原判的終審裁定,一樁歷經(jīng)三年牽涉巨額工程款、多項質量爭議及索賠的“拉鋸戰(zhàn)”終于畫上句點。這起建設工程合同糾紛案不僅折射出商業(yè)合作中的風險與矛盾,更彰顯了中山市第二人民法院建設工程審判團隊在重重迷霧中探尋真相、守護公平正義的堅定身影。
合作藍圖成泡影,信任危機引爆訴訟
2018年,懷著合作共贏的期許,原告某甲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與被告某乙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簽訂了一份總承包合同。然而,項目的推進并未帶來預期的甜蜜果實。施工期間,甲方公司負責人就因資金告急,多次催促乙方按約支付工程進度款,卻屢遭擱置。工程竣工后數(shù)月,巨額工程尾款及滯納金合計800余萬元如同大山壓頂,甲方公司運營舉步維艱,連工人薪資都難以保障。為求生路,甲方不得不訴至中山市第二人民法院,要求乙方支付欠款并主張工程款優(yōu)先受償權。
訴訟的號角剛吹響,乙方公司即提起猛烈反訴,矛頭直指工程質量。乙方痛陳,廠房鋼結構屋頂嚴重滲漏,“晴天辦公,雨天防汛”成了車間常態(tài),雨水浸泡造成設備受損、產(chǎn)品報廢;墻體開裂、地面破碎不堪,甚至因地面不平導致生產(chǎn)線癱瘓,新廠遲遲無法投產(chǎn),訂單違約損失慘重。乙方據(jù)此向甲方索賠逾1200萬元。昔日的合作伙伴徹底反目,雙方各執(zhí)一詞,寸步不讓,一場激烈異常的法律角力驟然開啟。
卷宗似山待閱,法官夜以繼日“啃”硬骨
該案移送到負責審判建設工程合同糾紛的民一庭副庭長陳覺天法官手中時,幾十份合同、工程聯(lián)系單、圖紙、專業(yè)鑒定報告裝訂成冊,厚重的案卷半米高度宛如小山便直觀昭示著案件的復雜性。對于精通民商事審判但需要深入工程專業(yè)知識的法官團隊而言,這無疑是塊硬骨頭。
陳覺天的辦公室自此開啟了“長明燈”模式。白天,排期開庭、接待情緒激越的當事人,耐心傾聽訴求與辯解;夜晚,當辦公樓歸于沉寂,他和團隊便一頭扎進“案卷山”中。如同工程師研究精密圖紙,他們逐字逐句解析合同條款,比對聯(lián)系單記錄的時間軸,推敲鑒定報告的每一個數(shù)據(jù)點。面對晦澀的專業(yè)術語,他們查閱資料、請教專家;面對矛盾的證據(jù)鏈條,反復推演,試圖在龐雜信息中鎖定真相的鑰匙。為核實一個關鍵細節(jié),團隊往往需翻遍數(shù)十頁文檔,晚上加班加點已成家常便飯。
聚焦質量疑云,精準厘定責任歸屬
錯綜復雜的爭議中,廠房質量問題的定責成為核心戰(zhàn)場,直接關系到巨額賠償?shù)淖呦颉hb定意見雖然明確屋頂滲漏主要源于施工不規(guī)范,但陳覺天和他的同事們并未止步于書面結論。他們深入施工現(xiàn)場,實地勘察滲漏點,詳細詢問施工方、監(jiān)理人員還原建設過程。調查發(fā)現(xiàn),乙方在施工期間曾多次書面要求甲方整改,甲方雖進行了維修,但問題頑固存在。最終,法院判定甲方對屋頂滲漏承擔全部責任。
然而,墻體開裂和地面破損的責任劃分則更為棘手。專業(yè)鑒定表明,這兩類問題是多種因素疊加造成:乙方在工程未經(jīng)正式驗收前便強行投入使用,大型設備頻繁出入、重型貨物堆放導致結構受損;甲方在施工工藝上也存在不達標之處;加之雙方后續(xù)雖簽有維修協(xié)議,但對責任比例語焉不詳。面對交織的“剪不斷、理還亂”,承辦法官深研法律,參照類案,多次組織激烈程度堪比談判的調解。在反復的溝通與法律釋明后,法官最終精準平衡多方因素,酌定雙方對此各負一半責任,既堅守了“擅自使用不追責”的法律紅線,又兼顧了事后協(xié)商的實情,為類似疑難案件處理提供了范例。
工期水電之爭,以細節(jié)還原事實真相
關于逾期竣工的高額違約金爭議,同樣是庭審激辯的焦點。乙方控訴甲方逾期,索賠金額巨大。承辦法官深知此判定關系重大,決心厘清履約的“真面目”。他們不輕信單方陳述,轉而深挖分包合同、施工記錄,精確核對時間節(jié)點,并詢問相關人員獲取一手施工情況。細致篩查后,查明消防水電工程延誤的癥結在于分包方,并非原告總包方的直接過失。為坐實此結論,陳覺天帶領團隊多次走訪消防、水電等部門核實情況。事實的撥云見日,直接導致乙方的工期違約金訴請因缺乏依據(jù)而被法院駁回。
在處理百萬水電費承擔之爭時,審判團隊對建工合同邏輯的精到把握得以充分體現(xiàn)。合同對水電費用約定模糊,而實際使用中工地與廠區(qū)水電又存在交叉混淆。團隊立足合同本意,廣泛調研行業(yè)慣例,咨詢專業(yè)人士,還實地考察了類似工地。最終審慎判定,水電費依法依約應由承包方(原告)負擔。這一判決既解決了眼前的紛爭,也為同類模糊條款的解讀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工程款天平,巧制衡契約與公平
工程款及其高額滯納金爭議,最終考驗著承辦法官運用法律的智慧。盡管雙方有補充協(xié)議約束付款和開票,但履行過程中雙方均有瑕疵:乙方逾期付款構成根本違約,直接導致甲方資金鏈斷裂,工人討薪風波頻發(fā);甲方在發(fā)票開具環(huán)節(jié)也存在疏失。對于甲方提出的日千分之三的高額滯納金訴求,承辦法官在尊重契約自由的同時,敏銳洞察其畸高。陳覺天法官深入研究金融數(shù)據(jù)、市場利率水平和相關司法解釋,經(jīng)過庭審中充分的法庭辯論和多次調解協(xié)商,最終將滯納金依法調整至參照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標準,在維護債權人權益與踐行公平原則之間實現(xiàn)了精妙的司法平衡。
千日磨一案,司法利劍顯鋒芒
三年時光,陳覺天法官帶領的審判團隊經(jīng)歷了無數(shù)庭審、調查、調解的不眠夜,承受著巨大的工作負荷與情緒壓力。面對當事人的誤解、指責甚至非議,他們始終秉持專業(yè)精神與司法定力,用無數(shù)次的推敲、核查回應每一聲質疑。在他們心中,每一份判決書的分量都關系著企業(yè)的興衰存亡,承載著對社會公平正義的承諾。最終,這份凝聚著無數(shù)心血與智慧的30頁判決書,為這場曠日持久的糾紛落下法槌。二審維持原判的裁決,更是一審嚴謹審判工作成效的注腳。
這起跌宕起伏的建設工程合同糾紛糾紛只是市第二人民法院建設工程審判團隊面對的同類案件的縮影,他們始終堅持以事實為依據(jù)、以法律為準繩,精準適用法律,嚴格審查證據(jù),創(chuàng)新裁判理念,努力將冰冷的“紙面合約”鍛造為市場交易的“行動準繩”,以公正司法為實體經(jīng)濟的高質量發(fā)展提供堅實法治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