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兩難”,中山中院院長談
責任編輯:李玨盈 來源:中山市第二法院 發布日期:2025-08-22
編者按
7月21日起,廣東高院推出“直面‘兩難’院長談”系列訪談,邀全省中院院長直面痛點困境,分享融入綜治中心建設、推進前端化解、做實實質解紛的創新實踐,為提升審判質效、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貢獻廣東法院智慧。
今天推出的是:中山中院黨組書記、院長廖萬春訪談《立足“三個現代化” 精準化解“兩難”服務高質量發展》。

中山市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廖萬春
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給司法工作帶來新挑戰
關鍵詞:投資創業、置業安家、社會風尚

問:中山位于粵港澳大灣區幾何中心,中山法院在“案件總量大”與“定分止爭難”方面,面臨什么樣的挑戰?
廖萬春:中山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也是粵港澳大灣區西岸樞紐城市與創新高地、國家自主創新型制造業城市。隨著灣區建設日新月異,深中通道建成通車,到中山投資生活熱度前所未有。與之對應的是,相當數量的糾紛以案件形式涌入法院,給司法工作帶來新挑戰:
一是“晴雨表”效應持續顯現。訴訟案件是地區經濟活躍的“晴雨表”。隨著中山GDP突破4000億元,案件數量持續增長,自2019年收案數突破10萬大關以后,中山法院近五年收案62.18萬件,同比提升22.50%,收案數連續位居全省第五。隨著打造“美麗中山投資熱土”戰略的不斷深入,反映經濟熱度的金融類、民間借貸和買賣合同糾紛常年占據收案“榜單”前三位。涉企、涉商訴訟案件數量大幅增長,以市第一法院為例,每年新收商事案件逾4萬件,涉訴的商事主體達5萬至7萬家,占據中山全部商事主體的10%左右。隨著中山“宜業宜居”城市名片深入人心、越來越多人才到中山置業安家,物業服務合同、房屋租賃合同等糾紛也居高不下,近五年來收案數高達3.5萬件。
二是“引航燈”作用有待增強。司法裁判是引領社會風尚、促進社會發展的“引航燈”。近年來,我們致力于發揮司法斷案懲惡揚善功能,引導全社會崇德向善,如審理的全省首例英烈名譽權民事公益訴訟案,喚醒了全社會對英烈合法權益的保護意識;“金銀花”商標權糾紛案,釋放“對碰瓷式維權說不”的強烈信號,這些案例被寫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對法律和道德起到了“風向標”作用。但要看到的是,隨著經濟社會轉型加速,新類型案件不斷涌現,對法官的專業判斷能力、定分止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更高水平實現“三個效果”的有機統一?我們依然任重道遠。
三是“連軸轉”狀態成為常態。案件總量長期高位運行,給本就有限的司法資源造成了極大壓力,法官們長期處于“案件連軸轉、辦案不停歇”的工作節奏。上半年,全市法官人均結案237件,同比增長24.74%。近五年來,全市法院結案63.78萬件,同比增長30.18%。每一件案件,都凝聚了法院干警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智慧和汗水。
立足“三個現代化”
有力化解“兩難”問題
關鍵詞:理念先行、精準服務、提質增效
問:請談談中山如何應對兩大難題,做實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
廖萬春:最高人民法院張軍院長指出,要“以司法審判工作現代化服務保障中國式現代化”。我們認為,當前的困難是階段性的,是經濟社會從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必然要面對的問題。我們的解決之策是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加強新時代審判工作的意見》,立足“三個現代化”,化解“兩難”問題。
理念先行,以審判理念現代化做實定分止爭。理念一新天地寬。我們深入踐行習近平法治思想,認真落實“抓前端、治未病”“案結事了政通人和”“辦理一案、治理一片”等工作要求,深刻認識“定分”的核心在于嚴格公正司法,正確處理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的辯證關系、正確處理追求客觀事實與確認法律事實的辯證關系、正確處理當事人主義與依法行使司法職責的辯證關系。深刻認識“止爭”的根本在于實質化解糾紛,健全29項工作機制,深入開展依法實質解紛專項工作。上半年,中山法院辦結案件7.63萬件,同比增長21.52%;審限內結案率同比提升7.07個百分點,全省最優;反映群眾認可、止息紛爭的14項質效指標優于省法院設定的目標區間,以歷史最佳審判質效回應群眾新需求新期待。
精準服務,以審判能力現代化賦能高質量發展。提升服務大局能力,努力做到高質量發展需要什么,就突出服務什么。我們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創新“法僑共建”“坦澳相融”等涉外涉僑解紛模式,5個案例入選全省跨境糾紛典型案例,“香山融+”品牌獲評全省法院創新事例。服務“百千萬工程”,大力支持中山“工改”“治水”攻堅戰,在全省率先出臺支持“工改”裁判指引46條,審理涉“工改”糾紛90宗,涉及標的27.2億余元、土地2850畝。服務法治化營商環境,出臺服務現代化產業體系等制度,開展規范涉企執法司法專項行動,推動“保護中小投資者”等營商環境指標穩步提升。服務科技創新,主動對接中山打造現代產業集群“十大艦隊”司法需求,與多部門共建“知識產權保護和綜合服務的中山模式”,入選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項目。
提質增效,以審判體系現代化踐行“公正與效率”。“公正與效率”是司法的生命線,新征程上,我們牢牢把握“公正”這個根本要求,積極回應“效率”這一人民期盼,開展審判質效“鞏固提升年”工作,以“一降兩升三優化”3.0目標體系為牽引接續攻堅,獲評全省法院2025年上半年綜合提升審判質效綜合優勝單位。做實服判息訴精細功夫,完善院庭領導閱核、“四類案件”管理等9項流程規范,上半年全市法院上訴率同比下降7.72個百分點,一審服判息訴率同比上升8.67個百分點。強化科技賦能,研發 “中山智破云”系統,獲評全國政法智能化建設創新案例。
支持綜治中心建設
做實糾紛源頭預防、就地化解
關鍵詞:黨委領導、專業賦能、訴調對接、府院聯動

問:中央政法委部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以來,中山法院在這方面工作有什么舉措?
廖萬春:我們落實全國大法官研討班、全省中級法院院長研討班精神,按照市委工作部署,通過專業賦能、府院聯動、信息共享等方式,積極融入全市三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取得一系列成效。
堅持黨委領導,促推綜治中心規范化運行。主動融入中山市“1+6+N”工作體系,以“黨委領導、政府主導、法院指導、社會疏導”為原則,以“系統化、精準化、法治化、智能化”為支撐,整合訴訟服務中心功能,全方位融入綜治中心建設。全市法庭以“常駐”方式,創新法官接待日、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站、巡回法庭等載體,推動糾紛從“終端裁決”向“全程化解”轉變。
強化司法職能,加大訴調對接力度。對接綜治中心,我們探索出一批“一站式”解紛特色品牌。如:坦洲法庭與綜治中心建立“雙向派駐”機制,打造“小事小區調、繁事社區調、難事鎮街調”的矛盾糾紛分層化解體系。開發區法庭與南朗綜治中心設立網上巡回法庭,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解紛模式。市第二法院與小欖鎮共建“菊城和安”暖心驛站,內設速裁法庭,迅速將矛盾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今年以來,我們聯動綜治中心先行調解成功案件5414件,位居全省法院第一。
開展府院聯動,破解基層治理難題。依托全國“總對總”網絡,我們與住建、國資、金融等部門建立信息聯通、處置聯辦、跟進反饋等機制。發揮司法大數據作用,如對物業、民間借貸等多發糾紛,通過司法建議、白皮書等形式向行業主管部門提出專業意見,為社會治理深度賦能。充分發揮典型案例作用,推動案例庫、法答網等庫網資源與綜治中心互通共享,打造示范性解紛的“類案標尺”。推動人民法院調解平臺“進鄉村、進社區、進網格”,做實糾紛源頭預防、就地化解,讓新時代“楓橋經驗”煥發蓬勃生機。
發揚“中山敢為先”精神
打造源頭減量標桿工程
關鍵詞:紅色基因、楓橋經驗、改革創新

問:中山因一代偉人孫中山先生而得名,其敢為人先的城市精神廣獲贊譽。近年來中山法院在加強前端治理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請談談有什么創新經驗?
廖萬春: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我們發揚“中山敢為先”的創新精神,打造了一批前端治理的標桿工程。
紅色基因鑄魂。“馬錫五審判方式”是我們黨在新民主主義時期推行法治建設的重要創造。我們在全省率先開展“馬錫五審判方式”新時代實踐活動,構建“1+5+25”工作體系,以“人民法官下村居”作為創新載體,全市法官下沉286個村居,堅持親臨性調查,實質性化解糾紛,“夜調小區物業糾紛”等做法廣獲群眾好評,獲評“中山十大法治實事”。法官掛點聯系的小欖績東一、板芙里溪村獲評“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
“楓橋經驗”筑基。我們出臺指導意見,把人民法庭“五個現代化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掀起了創建“楓橋式人民法庭”的熱潮。五年來,中山各法庭得到日新月異的跨越式發展,涌現出一批符合時代要求、回應人民期盼、推動社會治理的先進典型,如火炬開發區法庭獲評全國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進集體;坦洲法庭獲評全省深化“1+6+N”體系先進典型等。今年上半年,全市7個法庭結案15638件,同比增長49.2%。8月12日,翠亨新區法庭揭牌成立,開啟了中山建設涉外、知產專業化法庭的新篇章。
改革創新助力。建成線上線下“調解超市”,設立8個專業調解工作室,將全市所有調解組織、600多名調解員納入調解數據庫,獲評廣東法院“抓示范促改革惠民生”重點改革項目。推動中山市行政爭議調解中心落地及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有效提升依法行政水平。推動中山市金融糾紛調處中心建設,促進金融糾紛專業化、集約化、一站式解決。推動市委在全市推廣多元解紛“同心網”工程,今年1月,獲評全省法院綜合提升審判質效“優秀工作機制”。
